在免試與特招爭議不斷的今日,有一個被普遍忽視,卻極為根本的問題:歷年教改中,國中以下九年國教課程,在減壓快樂學習的氛圍下,課程難度與要求不斷向下修訂,而高中課程則在以大學入學專業做準備前提下,大學教授進行課綱編定;教科書由大學教授編寫,使得高中課程比國中課程往上跳了好幾階。

可預見,未來高中一旦收進學力懸殊的新生後,在求學習效率提升的情況下,能力編班變成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。事實上就有不少高中已經這麼做的(美其名叫能力分組)。

國中課程的低難度,使高中課程銜接上出現大落差,根據網上幾所高中的內部問卷調查可知,七成五以上高中生依賴補習,才能勝任學校功課與各項測驗。學生上了高中,功課壓力更大,挫折感也更多,這種情況是可接受且正常的嗎?

筆者多年前即呼籲,國中甚至國小影陪聊天高年級課程,即應當分組分流,尤其是英語、數學兩科。近日報載台東縣國小將英語教學放慢進度、降低難度,使學生學習成效更好,這是最好的證明。

但在分流分組的同時,會考試題或制度也須調整,否則不管多少補救教學,也將難有事實成效。月前李家同教授所說博幼基金會輔導之學生,英語、數學會考成績與不讀書的孩子一樣是C,打擊了孩子信心。那是因為會考測驗完全不考慮學生學習能力,採取一致性較難的標準所致。

如今的國中課堂現實是:一半中段的孩子勤勉聽課卻難有大成效,少數前段及後段的孩子則一塊在課堂上浪費生命與浪費時間,父母則花大把的銀子將不管合不合適的孩子一律送進補習班。

救救孩子們啊!

酒店兼職E416BF3A06943C49
arrow
arrow

    j5bjx5h5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