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和朋友騎單車環島,從台北出發,到台灣各處尋找地方故事,認識鄉村地區的美麗與哀愁。看到聯合報「還我山河」系列報導中,以荷蘭的《棄圩田復水道》經驗為借鏡,其政府規畫城市以紅線做區隔,紅線之外做「綠地緩衝區」,讓城市之間能留有一片綠地。

然而,荷蘭經驗適用於台灣嗎?台灣在高度都市化下,都市人口密度高,房價也居高不下,買不起房的都市人,只好向近郊尋覓一處安身之地。

倘若,將荷蘭的都市規畫方式移入台灣,雖是環境友善的政策,並能提升生活品質,但那些都市大染缸中裝不下的人們,又該往何處去?以「居不易」的台灣都市來看,仍難談上近郊的綠地保留規畫。

此外,台灣的城鄉差距日益擴大,鄉村青壯年人口大量遷往都市工作、生活,鄉下處處可見原本住著大家族的厝,如今已是荒廢的荒廢,或剩下老人家獨守記憶中那曾經的熱絡與歡笑。鄉村做社區服務工作的人們擔心,在可預期的未來,「鄉村有一天會空掉。」

由此可見,荷蘭的城市規畫固然良善,但不見得合適台灣的體質。待在城市與鄉下,宛如處在不同國家。

政府應先提出因地制宜的整體規畫政策,提升鄉村地坐檯技巧區發展,減緩目前城鄉人口懸殊的分布差異,才能談得上城市與大自然共存的美好規畫藍圖。

商務會館

B249C7C5B4168916
arrow
arrow

    j5bjx5h5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